职业教育委员会
高职教育要差别化发展
日期:2024-03-26

自2006年以来,在高职院校开展的示范院校、骨干院校、优质院校建设都提出了相应的建设标准,推动了高职教育质量发展和提升。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同类事物间存在差异是一种必然现象。我国现在有近1400所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遍布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渊源、发展环境和条件,要求所有院校采用同一模式、达到同一水平是不太现实的。在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合格的高素质职业技术技能人才这一主要的同一目标前提下,允许不同地域的高职院校根据自身的资源条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实施有差别的优质院校建设道路是比较合理的。因此,笔者以为,高职教育的差别化发展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首先是专业设置的差别化。高职教育主要是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本区域当前和今后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对职业技术技能人才的需要是专业设置首要考虑的问题,不能仅根据学校自身的师资资源、办学传统和办学成本大小考虑专业设置。要避免盲目跟风,更要创造条件开设当地急需的专业,淘汰就业质量差的专业,最大可能满足需要。专业设置要体现地方经济的特色,通过特色展现优势。经济不发达地区的高职院校要立足振兴地方经济开设专业,不能照搬经济发达地区高职院校的做法。比如,深圳的职业院校可以瞄准高科技产业,贵州的职业院校就要突出脱贫攻坚。不同地区的高职院校各具特色,才能吸引有不同喜好的学生,实现招生区域的不断扩展,同时也能展现学校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受到地方政府的重视。

其次是人才培养的差别化。因材施教是我们的教育方针,当前高职院校的生源越来越呈现多样化,学生的入学成绩、方式、渠道虽然不能说明一切问题,但表现出的学习能力、素质差异还是比较明显的。据报道,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今年招收的学生部分超过了二本的分数线,比部分院校招收的高考成绩只有200多分的学生的综合素质高出多少很难说清,背后的学习兴趣、动力差距更难衡量,但对学习能力、兴趣、综合素质等不同的学生采用同样的方式方法进行教育培养能取得同样的效果吗?因此,不同院校要根据自己学生的情况选择适合的培养路径和方式方法,实施校际差异化和校内差异化,力求实现学生的共同进步。比如,高素质职院的学生可以直接学习专业课程,培养其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大力提高综合素质。而对综合素质差的学生以立德树人为根本进行补偿教育,完善基础素质和人格素质、提高学习兴趣和能力应该是高职院校的首要任务,不能眼睛只盯在职业能力培养上。“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磨刀不误砍柴工,通过补偿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职业观、道德观,补充基础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不仅不会影响学生职业能力的学习,还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再其次是国际化的差别化。在我国高职教育总体办学水平还不高的情况下盲目追求国际化本身就有些激进,如果再要求所有高职院校采用同一模式就更牵强。高职教育的国际化,不是成立一个国际教育学院、招收几个国外的留学生或与国外高校签订几份合作协议就是国际化,就是达到了国际化水平。国际化应该是国际化的办学视野、能力、标准、水平和学生国际化就业等的综合。国际化不应成为幌子,专注于形式,民族化的才是国际化的。我国的高职教育真正办出中国特色、国际水平,得到世界的认可,才是国际化。国际化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是一系列国际化事件的集合。在中国经济社会活动不断国际化的背景下,高职教育始终处于国际化过程中,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办学水平持续提升的过程,就是高职院校国际化的过程。一所高职院校是否国际化不是自我吹嘘的结果,而是办学质量水平不断提升、得到国际社会认可度提高的过程,是办学实践积累的结果。不同的高职院校处于国际化的不同水平和阶段,有实现国际化的不同资源禀赋和实现路径,应该有不同的实现模式。

最后是校企合作的差别化。职业教育需要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但不同高职院校、不同专业可以有不同的模式,不能强求一致。不同地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别很大,不同产业的构成和水平各异,不同地域的高职院校需要根据本区域的情况选择适合的校企合作模式。不同行业对技能人才的现代化水平和复杂程度要求不同,相应的不同高职专业与企业合作的方式也有区别。比如,高新技术应用较多的机械制造类专业,采用现代学徒制或订单制;传统服务业,采用校内培养为主、企业顶岗实习为辅等。这里需要力戒的是学校为了追求校企合作而牺牲学生、教师、学校的利益的盲目化。不是所有专业都必须进行深入校企合作,学校自身可以完成职业技能人才培养责任的专业尽可能自己承担,这样既可以摆脱校企合作的负担,还可以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并保障学生的利益。

(作者系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中国教育报》2018年10月30日第11版 版名:职教周刊·教改探索